情真意切方能力透紙背 ——讀尹武平的散文集《歸途拾光》


作品圖.png

尹武平先生是一位軍人,卻熱愛寫作,尤擅長于散文。他從普通士兵做起,從排長到身擔重任的指揮官??上攵?,他在疆場上縱橫馳騁;他手握鋼槍卻又也能拿起如椽大筆,書寫戰(zhàn)士情懷,人間萬象。近來得友人推薦,讀到尹武平將軍的散文集《歸途拾光》,讓我感念不已,止不住感情涌動。他的文字樸實坦誠,真摯自然,正因為情真意切,方能力透紙背。這本散文集,正如書名所言——歸途拾光,其意大約是指解甲歸田之時,回顧自己的漫漫人生路的所思所想,充滿家國情懷,浸透人生感悟。清俊明朗的文字,點點滴滴,或懷舊,或念新,都有真情實感,不乏良知灼見。讀這些文字,能體味到一位老戰(zhàn)士在講述人生的不凡歲月,領略生活的百般滋味。

尹武平的散文最顯著的特點在于感情真摯,其中最令我感動之處,是他的散文里寫到的那么多的親情。那篇《寫給岳母》的文章字字凝淚,回腸蕩氣。講的都是日常生活的里里外外,寫的是岳母的無私奉獻。雖然岳母不識字,但她卻明大理,為了兒女把國家的工作做好,她寧可自己承受生活的艱辛。這里既寫出母愛的偉大,也寫出中國普通婦女的精神人格。人說家和萬事興,也有說清官難斷家務事。家庭瑣事,煩惱人生,但在尹武平的筆下,這里的家庭卻是透露出人間的至親至愛。尹武平寫《父子》,他的筆法簡樸直接,就是寫出生命歷程中父子親情的那些銘心刻骨的時刻。他選擇的生命瞬間不外乎關涉生死、疾病、饑餓、日常關懷,每一個片斷都有感人之處,都是我們常人可能經(jīng)歷的一些事情和現(xiàn)場。作者把自己的經(jīng)歷細致地講述出來,把自己的心情感受真切地寫出來。父親并沒有做出什么豐功偉績,但卻是兒子的父親,道理不言自明。天下的兒子并非都孝順,天下的父親也并非都可親可敬,作者寫出的是最為自然平實的父子關系和感情,唯其如此,它感人的力量才最為真實而能引起普遍的共鳴。文章并無渲染描摹,只是平實地記事,便寫出了父親這一形象。父親被診斷為癌癥后,一向不善言辭的父親硬梆梆地給他撂下一句話:“我死了你們都不要勞神,用席一卷埋了就行了?!弊髡呗牶笠徽s忙解釋:“您不要多想,病沒那么嚴重,再說,該準備的我們都準備了?!碑敿赐腥粟s緊把棺材壽衣等拉回了家請父親過目,他老人家看后立馬有了精神。這么坦誠倒是寫出了父親對生死的態(tài)度,也刻畫出生死都要體體面面的父親形象。父親臨終前有短暫的清醒,突然詢問二十多年前戰(zhàn)死沙場的小兒子在哪,作者硬著頭皮回答:“東平早就犧牲了,您就安心睡吧!”父親沒吭聲,只見兩行渾濁的淚水從他眼角流淌下來。這些筆法自然道來,父子生離死別,這就是親情的本質。作者寫出人生最本質的那些時刻,那些最硬的事實,寥寥幾筆刻畫的細節(jié)銘心刻骨,流露出來的意味和情感卻驚心動魄。

尹武平的散文細膩生動,趣味盎然,最能打動人處,在于他寫出濃郁的生活味道。他把自己日常生活的經(jīng)歷和那種真實的心理體驗和盤托出,不只是托出他自己的全部心情,也因此能托出生活的完整性和原生性,讓我們看到并不需要過度加工的生活原生的情狀。那篇《白蒸饃》寫得趣味橫生,令人擊節(jié)叫好。這里有幼時對蒸饃的渴望,貧困饑餓中對填飽肚子的向往;有當兵經(jīng)受磨煉歲月的吃饃經(jīng)歷,蒸饃與成長以及戰(zhàn)士豪情的關系;尤其是那一段寫到國外學習想念家鄉(xiāng)的饃,那種土氣和懷鄉(xiāng)的情感都凝聚在饃上。文章是在狀物寫情,敘事寫心,故而能把蒸饃吃饃寫得如此有趣,又寫出人生每一階段的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??瓷先ナ菍懻麴x,實則寫出自己的不同時期內(nèi)心的各種感受。尹武平的散文擅長從細微之處見真知,生活中的瑣事、雜事,他都能細細品味,有所感悟,并且訴諸筆端,在細微之處顯示出獨特的人生見解。在《點撥》一文中,他由清油燈點撥時候的手輕手重而產(chǎn)生的明暗變化,得出結論,人生出彩,很像清油燈發(fā)亮光,需要有人適時適度的點撥。在《聰明誤》一文中,尹武平全篇采用第二人稱的寫法,仿佛和某位小輩對話一般,對老鼠的可惡行徑進行痛斥,也得出結論,做人做事不能聰明反被聰明誤。這些都寫的自然純樸,毫不做作,生活中總有一些小事觸動了作者的情思,由此生發(fā)出人生的感悟。在《知了情》中,作者不忍知了歷經(jīng)艱難的生存之路,想伸以援手,卻最終明白,它正因蟄伏陰間十年光景實屬不易,反而倍加珍惜這區(qū)區(qū)幾十天的生命光景,活一天就要活出精彩,唱一聲就要唱得悠揚。

尹武平的散文自有一種氣韻。古語說,文以氣為主,軍人的情懷鑄就了尹武平的散文有一種陽剛之氣,他的字里行間總是會自然透示出人格、氣節(jié)、骨氣一類的格調。威武不能屈,貧賤不能移——這種品格幾乎貫穿于他的所有散文中。當然,作者并非時時彰顯自己的人格,而是經(jīng)常反思自己身處逆境所需要的堅定和執(zhí)著。在《水流自凈》中,尹武平想到自己受誤解的委屈,直抒胸臆:“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于蒙冤,莫過于不被人理解,莫過于自己傻干著卻無人告訴你內(nèi)幕和真情,莫過于自己一腔熱血換來的結果是不清不白,莫過于這種沒有組織結論的結論,使你在這無聞不覺中毀掉青春和前程?!弊髡卟患芍M在散文中抒發(fā)胸中之氣,不屈從于歷史的軌跡,用自己的方式將真情實感表現(xiàn)出來。作者敢于赤露他的心跡,表現(xiàn)了一個有抱負的青年戰(zhàn)士在未知的、多變的境遇中的那份堅守。

尹武平的散文別有一番精氣神,積極向上、生生不息,你能感受到文字間跳躍的生命力。這或許與他的軍人性格相關,也是他人生磨練造就的始終不渝的理想情懷。他的散文抒寫平常心境,他總是秉持平易平等的為人處事的態(tài)度,他憐愛萬物,懷抱希望,始終向往未來。恰恰是在平常心中透示出積極的人生態(tài)度,這就是由愛充滿的態(tài)度,因此,他于平常中并不尋常,于獨處中并不頹唐,反而由此生發(fā)出一種頑強曠達的信心,他的軍旅題材散文尤其如此。在《懷念密友》中,他寫了陪伴過他軍旅生涯的配槍,他們一起經(jīng)歷過的憧憬、委屈、埋怨甚至仇恨以至最后的和解與感恩,隨著作者對配槍的喃喃細語娓娓道來。在《雪兒》中,作者描寫了一只家中所養(yǎng)的京巴狗,不得已贈與他人,當作者欲乘車離去時,雪兒竟長長地躺在獵豹車前輪下……這一場景感人至深,硬漢柔情。在《研究“敗戰(zhàn)”亦有益》中,作者由中到外的戰(zhàn)事,由今至古的論述信手拈來,融會貫通,方顯軍人本色。

尹武平的散文構思自然精巧,擅長心理描寫。《恐惶》全文全寫“恐惶”——當然也不是什么大的“恐惶”,只是寫一種心理。這篇散文把少年人走夜路的場景寫的尤為精彩:霎時,只覺得頭發(fā)一根根地全豎了起來,繼而便聽見自己噗通噗通心跳的聲音。緊接著腳下生了風似的唰唰疾行,腳下行走的唰唰聲此時顯得格外清晰、急促。這聲音傳到耳朵里后,總覺得身后有什么東西在緊隨著我追趕著我,我一點不敢回頭看,只顧埋頭加快腳步往前走,一不留神,路邊一塊土疙瘩絆倒了我,趁機扭頭一看,后邊什么東西也沒有啊。我趕緊爬起來,揚起胳膊用袖子擦了一下滿臉的汗水,定了定神,扯著嗓子吼起了一段不搭調的秦腔:“王朝馬漢喚一聲,莫呼威,往后退……”這一招還真靈,麥浪仍然在風中起伏著,心中的恐惶卻消減了許多。這是每個人的少年時代常有的心理,尹武平的筆下卻寫得如此逼真而活靈活現(xiàn),不失一種天真的情趣。

當然,尹武平的文章多半是緊張繁忙工作之余寫下的文字,有些文章還顯得匆忙,可深挖或展開的地方卻意猶未竟,哲思方面似也可再做修煉。但這些都瑕不掩瑜,隨著他退休歸家,可以從容寫作,自在讀書,對他的散文寫作肯定是一個新的起點,可以期待他下一階段的作品會帶來更多的驚喜。

總而言之,尹武平的散文平實樸素,語言簡練,大處著眼,小處落墨,平實中見精氣神。軍營家庭,親情友情;天地萬物,日?,嵤?,皆能自然道來,清晰如畫,明朗如歌。我感觸良多的是,尹武平曾經(jīng)身處軍營卻能達觀靜心,領軍帶兵,始終不失赤子之心。真應了魯迅先生那句話:無情未必真豪杰,憐子如何不丈夫。這部名為《歸途拾光》的散文集,既能正視曾經(jīng)走過的艱苦曲折之路,又能體味往事的酸甜苦辣之味,洞悉人生,澄懷觀道?;驗槲锵?,或以己悲,終究能泰然處之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老兵的真實生活,真實心境,多少人和事,并非過煙眼云,而是歲月磨洗出閃亮的品質。生命的那份韌性,留在他的筆尖,力透紙背,透進當今時代的骨子里。

尹武平,陜西富平人,長期服役于西部軍營,2012年10月退休,少將軍銜。先后畢業(yè)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、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?,F(xiàn)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、陜西省作家協(xié)會會員。出版《人生記憶》《歸途拾光》兩部散文集。曾獲“2015年中國散文排行榜”第13名,2016年度中國散文年會“精銳獎”,2017年中國散文年會“十佳散文獎”,榮獲“2017年度《延河》雜志最受讀者歡迎獎”,榮獲全國“第八屆冰心散文獎”。

(作者:陳曉明,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、教授、博導、著名文學評論家、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。著有專著二十多部,發(fā)表論文評論近四百篇,曾獲魯迅文學獎理論評論獎。)



分享到:

相關推薦

評論 搶沙發(fā)

評論前必須登錄!

 

精彩評論